开放系统互连 (OSI) 模型描述了计算机系统用于通过网络进行通信的七个层。它是网络通信的第一个标准模型,在 1980 年代初期被所有主要的计算机和电信公司采用。现代互联网不是基于 OSI,而是基于更简单的 TCP/IP 模型。然而,OSI 7 层模型仍被广泛使用,因为它有助于可视化和传达网络的运行方式,并有助于隔离和解决网络问题。OSI 于 1983 年由主要计算机和电信公司的代表提出,并于 1984 年被 ISO 采用为国际标准。
OSI 模型解释:OSI 7 层
我们将从直接服务于最终用户的应用层到物理层“自上而下”地描述 OSI 层。
7.应用层
应用层由网络浏览器和电子邮件客户端等最终用户软件使用。它提供允许软件发送和接收信息并向用户呈现有意义数据的协议。应用层协议的几个示例是超文本传输协议(HTTP)、文件传输协议 (FTP)、邮局协议 (POP)、简单邮件传输协议 (SMTP) 和域名系统 (DNS)。
6.表现层
表示层为应用层准备数据。它定义了两个设备应如何编码、加密和压缩数据,以便在另一端正确接收数据。表示层获取应用层传输的任何数据并准备通过会话层传输。
5.会话层
会话层在设备之间创建称为会话的通信通道。它负责打开会话,确保它们在数据传输时保持打开和功能,并在通信结束时关闭它们。会话层还可以在数据传输期间设置检查点——如果会话中断,设备可以从上一个检查点恢复数据传输。
4.传输层
传输层接收在会话层传输的数据,并在发送端将其分成“段”。它负责在接收端重新组装段,将其转回会话层可以使用的数据。传输层执行流量控制,以与接收设备的连接速度相匹配的速率发送数据,以及错误控制,检查数据是否被错误接收,如果没有,则再次请求。
3. 网络层
网络层有两个主要功能。一种是将网段分解为网络数据包,然后在接收端重新组装这些数据包。另一种是通过发现跨物理网络的最佳路径来路由数据包。网络层使用网络地址(通常是 Internet 协议地址)将数据包路由到目标节点。
2.数据链路层
数据链路层建立和终止网络上两个物理连接的节点之间的连接。它将数据包分解为帧并将它们从源发送到目的地。该层由两部分组成——逻辑链路控制 (LLC) 和媒体访问控制 (MAC),前者识别网络协议、执行错误检查和同步帧,后者使用 MAC 地址连接设备并定义传输和接收数据的权限。
1. 物理层
物理层负责网络节点之间的物理电缆或无线连接。它定义了连接设备的连接器、电缆或无线技术,并负责传输原始数据,即一系列 0 和 1,同时负责比特率控制。
OSI 模型的优点
OSI 模型帮助计算机网络的用户和运营商:
- 确定构建网络所需的硬件和软件。
- 理解并传达组件通过网络进行通信所遵循的过程。
- 通过确定导致问题的网络层并将工作重点放在该层上来执行故障排除。
OSI 模型帮助网络设备制造商和网络软件供应商:
- 创建可以与任何其他供应商的产品通信的设备和软件,允许开放的互操作性
- 定义他们的产品应该与网络的哪些部分一起工作。
- 与用户沟通他们的产品在哪些网络层运行——例如,仅在应用程序层或跨堆栈运行。
OSI 与 TCP/IP 模型
传输控制协议/互联网协议(TCP/IP) 比 OSI 模型更早,由美国国防部 (DoD) 创建。模型之间的一个关键区别是 TCP/IP 更简单,将几个 OSI 层合并为一个:
- OSI 第 5、6、7 层在 TCP/IP 中合并为一个应用层
- OSI 层 1、2 在 TCP/IP 中合并为一个网络访问层——但是 TCP/IP 不负责排序和确认功能,将这些留给底层传输层。
其他重要区别:
- TCP/IP 是一种旨在解决特定通信问题的功能模型,它基于特定的标准协议。OSI 是一个通用的、独立于协议的模型,旨在描述所有形式的网络通信。
- 在 TCP/IP 中,大多数应用程序使用所有层,而在 OSI 中,简单应用程序不使用所有七层。只有第 1、2 和 3 层是启用任何数据通信所必需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