存在或不存在是一个古老的哲学问题,当 CIO 面临转向超融合的选择时,他们并不适用。在一个决定性的转变中,超融合重新定义了业务,因为这种虚拟化技术可以被部署来使生产、备份和灾难恢复系统变得高效和强大。
在决定支持超融合基础架构时,确实会出现一些关键问题:应该选择哪种部署模型来创建超融合基础架构?扩展需要哪些额外成本?在选择要融合的工作负载和组件时,还应考虑哪些其他重要参数?
以下是一些有助于做出超融合基础架构决策的见解。
建设基础设施还是购买资源?当新系统必须制度化时,这是 CIO 面临的首要问题。在构建和购买选项之间进行选择的简单方法是了解组织需要的集成程度。从服务提供商处购买计算资源使 CIO 的生活更轻松,因为来自供应商的支持可以解决网络、连接、数据架构以及计算或配置问题中可能出现的任何复杂问题。当 CIO 决定在内部构建超融合基础架构并从供应商处购买软件和服务时,他们必须首先确定组织的基础架构是否已为轻松扩展做好准备。如果没有,构建选项会很昂贵,但拥有供应商支持将为组织节省资源。
所有平台都一样吗?超融合架构的功能和部署各不相同。成本、学习曲线和知识转移需求是首席信息官必须牢记的关键因素。与全新界面相比,使用熟悉界面的解决方案可能更容易学习。现有用户可能会发现更熟悉的业务工作负载(例如 Microsoft Exchange、SharePoint 或 SAP)更易于学习 - 并且学习曲线更短。根据团队已经拥有的知识水平,可以制定培训和知识转移计划,让员工为应对困难情况做好准备。云上的超融合可以降低成本并增强基础架构的灵活性。无论是托管私有云、公共云还是任何其他类型;云基础设施与硬件无关。
业务连续性需求:任何超融合基础架构 (HCI) 都应将备份和灾难恢复 (DR) 功能集成到系统中,以避免在这些功能上产生额外支出。通过这种方式,可以轻松复制超融合架构中的灾难恢复,而无需复制组织的数据中心。这有助于以最低的 RTO(恢复时间目标)和 RPO(恢复点目标)实现更大的灵活性。在决定应在备份和灾难恢复中添加哪些功能时,一些问题可能会有所帮助:备份需要保留多长时间?是否需要粒度级别的备份?是否有可能同时丢失所有备份?功能的选择应解决这些问题,以确保在面临损失或灾难时业务连续性。
管理高速增长:超融合基础架构最适合应对超高速增长,但随着企业随着基础架构组件的添加而扩展,它可能会增加成本。CIO 必须深入了解各个节点的级别,以便组织能够最大限度地提高其投资回报率。当为每个节点计算成本时,可以很容易地计算出维护成本。添加存储或计算时,CIO 还需要决定在第三方服务中工作还是使用第三方服务更明智。托管服务可以帮助节省成本,因为托管服务提供商拥有适合组织预算并提供按需可扩展性的解决方案。由于供应商负责帮助台功能,组织将需要更少的监控、支持和维护投资。
照顾性能:只有在系统性能达到峰值时,对超融合的投资才能带来预期的回报。为了确定超融合基础设施的性能达到标准,CIO 需要充分了解重要参数并在规划阶段对其进行定义。在完成任何部署之前,可以使用这些参数开发测试代码。当需要管理多个环境时,测试可能具有挑战性。但是,超融合提供了 QoS 构造,使用该构造可以在单个基础架构上运行多个环境,从而使测试更加可靠。吞吐量、电源使用效率 (PUE)、系统弹性、正常运行时间/停机时间和异常处理等性能指标可用于 ROI 分析,以确定部署是否提供预期回报。